1. 发布

  2. 发布

    《唱针掉在了地上古尔德你听到了吗》

    谈巴赫哥德堡号变奏曲没人感兴趣,尝试讲一个过去的八卦作暖场。 我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装逼朋友,当年很有钱。我们去红房子吃饭。他会拿着菜单让服务员过来说上面的外国字和中文我不认识,然后他拿着巴掌从菜单的第1页一行一行的往下撸,直至最后一页。 吃不完是肯定的。但人家是为了显摆有钱,他是我们当中较早踩到狗屎运的人。当年和香港一家画廊签约后每月1000港币(我是36块工资),画廊规定一年12张丙烯画供...

  3. 发布

  4. 发布

    《斜桥总会爱情弄&青海路昔日豪宅》

    南京西路702号原飞星公司大楼。西班牙、伊斯兰式与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马蹄形连续拱柱廊,漂亮建筑外壳总算还保留着。 对面斜桥总会命名的斜桥弄,里有个温水游泳池,小时候每周都去斜桥游泳池集训的。 光绪五年旗昌洋行大班英国人福布斯Mr.Fobus,创办的英国乡村总会又名Country Club。同年7月,建造了俱乐部楼。光绪六年公共租界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面,辟筑一条小型碎石子道路,名为斜桥路(今吴江路)。 那时机动车未出现...

  5. 发布

  6. 发布

    上海记忆---Vol.85:归于虚无

  7. 发布

    《白衣街花衣街Banksy》

    老城厢的路名是上海最古老的路名之一。 大多被命名于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距今约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白衣街因白衣庵而得名。 东起长生街西讫旧仓街,长64米。白衣庵,供奉白衣观音,老城厢的小马路也被坊间叫成白衣街了。 有白衣街,一定也有花衣街。 花衣街的形成,源于本埠商人在此开设棉花堆栈和棉花商行。 每年秋末棉花采摘季节,江南一带车船载来的棉花出售给这里的商行。广东、福建等客商来此收购棉花南运形成街市。 贸易...

  8. 发布

    《蓬莱仙境从荒地到公园怪兽图录》

    现在上海有几个区搞的七荤八素,我只知道卢湾是没有了。 1949年上海居然有30个区。 蓬莱区以蓬莱路得名,蓬莱路又由以蓬莱道院得名。如今蓬莱一词镶崁在路名、园名、店名、楼名、校名中传承流传。。。。 康熙5年在今天的蓬莱路、凝和路的西南角修建了一座道院,院内的建筑除道教活动用房外,叠有假山和小亭,山间建有紫霞阁一座,道教每借用“蓬莱仙境”,故又称之为小蓬莱。 图片1为蓬莱公园怪兽图录。 图片2为扇亭导览图曰,腾...

  9. 发布

    《靶子福履理建国西路323号赉安》

    建国西路,东起瑞金二路接建国中路,西至衡山路接广元路。 1912年公董局辟筑东段,名为靶子路或打靶场路。 1920年以法侨名字更名为福履理路。 1922年逐渐向西延伸至贝当路。 1943年汪精卫政权改名南海路。 1945年改名建国西路至今。 323号 赉安洋行设计。 欧陆风格花园住宅,三层砖木结构小巧精致立面装饰丰富,约建于30年代。 北侧沿街稍具中世纪罗马风形式,立面突出淡黄色水泥拉毛外墙局部装饰绿釉镂空方砖,墙面窗型丰富,...

  10. 发布

    《女神节盘点几位知道的女画家》

    张爱玲有句名言: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1,《布吉瓦尔之舞》 1883年雷诺阿的名作《布吉瓦尔之舞》中那位与绅士翩翩起舞,头戴红色纱帽面带微笑,表情含蓄轻歌曼舞,楚楚可人的妙龄女郎名叫苏珊娜•瓦拉东。 瓦拉东青年时代貌美狂热放荡,曾在蒙马特的舞场画室红极一时。传奇美女画家先后做过洗衣女,马戏团艺人,法国多位画家特别是印象派诸位大师的模特。尔后自己作画,她精确地将人体放入她那硬直以至锋芒毕露、然而又总是巧...

  11. 发布

  12. 发布

    《白俄在魔都法兰西印迹》

    霞飞路,白俄将此地称为涅瓦大街。 路口,马斯南路最早的特卡琴科,据说是上海滩最早的兄弟咖啡馆。民间描述1930年就在那里了,阳台上有一个露天大花园,同时可以摆放一百张桌子。 餐厅里挂着帝俄油画,唱机播放着俄罗斯音乐家的作品。现磨现煮的咖啡,俄式大菜等。N多的俄国侨民来了以后,坊间戏称罗宋大马路。 后来三层楼小洋房拆了造了思南路邮局。今天罗宋汤、炸猪排还是上海人的最爱。

  13. 发布

  14. 发布

    黑石公寓

    黑石公寓(英语:Blackstone Apartments)又名花旗公寓,现名复兴公寓,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331号一幢历史公寓住宅,处在复兴中路南侧,东临伊丽莎白公寓,西接克莱门公寓。因其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而得名黑石公寓。

  15. 发布

    《长乐路570弄蒲园&林徽因》

    长乐路,旧名蒲石路以纪念法国军官蒲石命名。 570弄口“蒲园”二字端庄雄伟、气势恢宏的颜体字书写疑似出自谭泽闿先生的手笔。 谭氏与延闿均工书,昆仲二人俱以书法名世,用笔取势雍容浑厚,如出一手。因常年鬻字之故,所书店招弄匾可见。荏苒半个多世纪仅见于此一处,落款谭泽闿为小将凿去,后来者已不知其为何人所题。 1942年,蒲园竣工。西班牙式混合结构,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设计。1~9号的12幢西班牙式花园洋房有独立式...

  16. 发布

  17. 发布

    正月十五逛集会

    那一天真的是很喜庆很自由自在的一天,这样的戏曲好像一下回到很多年前奶奶活着时候带我去看的那种,集会上各种颜色的小吃饮料玩具还会对我产生吸引力,因为看到这样的东西就让人一下回到好多年前自己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可能大约我比较怀旧,于是大部分片子的颜色往胶片色调,算了大过年的还是喜庆一点吧。

  18. 发布

    《霞飞路670弄红砖房&红砖中山行馆》 凡是有红砖建筑的我一定是会特意强调的。 因为它是早年的一个时间划分标注。思南路口,躲在淮海路里面的两栋红砖房特别漂亮。 淮海中路670-686号红砖建筑,百业地图上标注为信谊药厂堆栈。 原名霞飞路九栋十八间,老人们回忆白俄居住者居多。建于1912年3层花园住宅红砖外墙,一字排开,坐北朝南,南面每层有8开间拱门式的结构长廊,均有里阳台。楼墙为深灰色砖,隔有暗红色砖,前院与左右为...

  19. 发布

    《云南吃货简史》

    辛丑年云南路美食街要搬迁了。 清同治四年辟建到19世纪70年代全程筑通。云南路包括云南南路、中路和北路,长1261米,南起大境路寿宁路,北迄延安东路。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迄南京东路;北路南起宁波路,北迄芝罘路。 1906年《华商行号簿册》记载:云南南路商业营业只有6户。 1917年大世界游乐场建成和共舞台开张后,道路两侧的商店逐步增多。 1925年有50余户,其中饮食店、茶楼6户。随着附近里弄内陆续开设赌台、书寓、燕子窝等...

  20. 发布

  21. 发布

    《十字天井卜邻公寓&水塔里弄卜邻里》

    19世纪末最为繁华的市中心是公共租界,而最幽静的却要数法租界。 民国文人倪锡英在其1938年《上海》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李叔同初到上海时的法租界: 整个法租界便像一个大园林,到处都有青葱的树林,美丽的花园,那里房屋的建筑,也是别具一格,如同名山胜地的别墅一般。假如以公共租界称为商业区域,那末法租界的确是最幽静的住宅区,那里有都市的一切便利,而没有都市的喧嚣,住在法租界内的人,便仿佛住在一个大别墅里,处处都...

  22. 发布

    《公馆马路厢馆》

    翻阅金陵路民国华商行名,许多行业是啥勾当都会困扰我。 1856年法租界道路管理委员会在法国领事馆南侧辟筑道路。路定名公馆马路,字面意为领事馆路又称法大马路,这也是现今金陵东路最早的雏形。 1862年公董局成立。法兰西外滩公馆马路2号周边一些商行及教会屋宇的兴起渐成闹市。公馆马路吉祥街、公馆马路郑家木桥街和公馆马路东新桥街就是现今的金陵东路江西南路、福建南路和浙江南路。 19世纪70年代前后,公馆马路与宁兴街(今...

  23. 发布

    下个月就要去幼儿园托班了

  24. 发布

    《法大马路红砖卜邻里新闻旧趣》

    1898年,李叔同携妻奉母迁居上海。 先是暂居卜邻里,加入城南文社后由好友许幻园邀去城南草堂同住。 他的儿子李端在《家事琐记》中回忆:先父于1898年奉母携眷去上海时,辞掉了我母俞氏的陪房廖妈妈,而带着王妈妈同行。在上海,她又看护了我们弟兄。《中外日报》广告有联系地址:法马路卜邻里第三弄。 20年代末,沙逊翻建卜邻里。他与黄金荣协商,共舞台迁爱多亚路(延安东路)大世界隔壁重建。旧址被拆除后由沙逊洋行投资改建的...

  25. 发布

    妈妈-兜兜翻车了

  26. 发布

    上海记忆---Vol.84:孩子们(2)

  27. 发布

  28. 发布

    《法大马路金陵路笃行里》

    图片1为金陵路约克大楼的时光阶梯。 金陵路过街楼地块,我以为是上海最完美的建筑组合。 它充分符合了上海人的特点,外表光鲜(公寓式)内涵丰富包容(里弄式)。 圣亚纳公寓地处25-41号。建于1929年,距离外滩最近的骑楼。它的漂亮前文《骑楼圣亚纳紫金公寓&魔都3条大马路》已经描写过了。 笃行里三个字每次看到都会感慨当年的人们的淡定,骑楼下的石库门显得别具风情。 笃: 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笃...

  29. 发布

  30. 发布

  31. 发布

    《赫德常德路310号女中红砖校舍》

    常德路前身为海关税务司,英人名命名的赫德路,清同治元年前后筑。 现南段南起延安中路,北至安远路;北段南起新会路,北至吴淞江南岸。 民国32年以常德改今名。 沿路为住宅。机构有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区工人俱乐部等。 310号 原址为30年代锡珍女子中学校舍。 红砖西式小楼,主入口拱券造型洛可可风格韵致。坡顶、老虎窗,三层四层柔和、双券以反复花草浮雕组成。 女校创办于1938年,创办人杨锡珍。学校原校址在...

  32. 发布

    the balcony

1 ... 18 19 20 21 22 ...
  共241页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