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布

    《扛柱力士天佑吾皇&角神》

    四川路上有栋I.C.I.大楼,刻有英GOD SAVE THE KING!天佑吾皇。 大楼最引人注意的是,正立面和南立面墙的第三至第五层的立柱间,有各类人物及动物雕塑。 圆柱下,两尊生动的大力士雕像雕塑低着头,瞪目咬牙肌肉突出,用背扛着圆柱,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立柱上方为希腊式三角屋顶浮雕,第六层屋檐下方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狮子滚绣球塑像。 如此丰富的扛柱力士装饰,在魔都其他建筑中并不多见。 西方折中主义建筑手法中,会有雕像...

  2. 发布

  3. 发布

    《岳阳路170弄1号》

    170弄里的建筑几乎都是赉安洋行设计的。 圆筒楼、圆角平台、圆角阳台今已经100多岁了,却容颜不老。 1号近永嘉路。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1936年竣工。三层花园别墅混砖结构。水泥砂浆鱼鳞状墙面,室内局部装饰为西班牙式。 入口门厅饰有中国式彩画方格藻井。2层超长的阳台、3层半凸凹阳台和西侧半圆形平台,形成有变化的空间层次。 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三层小旋转楼梯,建筑和艺术是它展览的主要内容。 Route Ghi...

  4. 发布

    《海格路面粉大王西班牙式花园》

    华山路最初的名称是徐家汇路。 1914年,公董局筑路后成为了法租界西面的界限。北起愚园路,在百乐门舞厅前面与万航渡路连接,南至徐家汇肇嘉浜路,全长约5公里。 1921年因与旧法租界另一条同名道路(现在仍叫徐家汇路)相区分,改名海格路。 华山路梧桐的林荫道下,大都为欧洲各国风格的别墅以及多层公寓。 831号: 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住宅,有相当宽敞的独立花园。南侧二层露台向花园延伸出一段平缓的弧形台阶,富有浪...

  5. 发布

    《鸿德堂国风宫殿式教堂》

    1929年神职人员竞相传阅着一本基督教英文刊物名为《教务杂志》。 第60卷第1期特别增印了彩色附页。图中栋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建筑正是于去年秋天落成的基督教堂——鸿德堂。 多伦路59号长老会沪北堂新堂始建于1925年。为纪念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取名“鸿德堂”。 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基督教界倡导基督教建筑中国化。当时教堂的牧师大多是中国人,新教堂选址又位于北部华人聚居处,聘请华人建筑师杨锡镠设计众望所归。26岁的年轻人...

  6. 发布

  7. 发布

  8. 发布

  9. 发布

    《义品渔阳里昨夜梦渔阳》

    霞飞路上的渔阳里,为啥老外会命名渔阳两个字,一直没搞懂。 仪品银行为比利时与法国合资银行,因与中国皇帝溥仪的字相同而改为“义品”银行。 1912年在上海成立远东总部,行址设在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内。 上海总部称义品洋行。它到上海的第一件作品: 8幢石库门的杰作--老渔阳里。 三年后又在其北面的霞飞路,开发了33幢的新渔阳里。两处有小路相通。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渔阳是天津的古地名,也许是为了纪念其在天津的...

  10. 发布

    《我以为我来到了比利时》

    仪品,比利时、法国合资银行,因与满清最后的皇帝溥仪字相同而改为“义品”。 1912年银行在上海成立远东总部,称义品洋行。 二十世纪初洋行购进了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东侧的30余亩土地。 逐年兴建具有多国乡村别墅韵味的假四层独立式花园洋房,命名为义品村。 现在的思南路东侧的51至95号(单号)还有留存。 图片: 我以为我来到了比利时,其实还是义品村故地重游。

  11. 发布

  12. 发布

    《一枝梨花压海棠》

    大凡外国电影,名字如果不吸引眼球是不会有人去看的。 《洛丽塔》看片名,谁知道是谁,但若翻译成《一枝梨花压海棠》人们就可能愿意驻足观赏了。 宋时,苏轼“一树梨花压海棠”流传甚广,后来二者混用并传。 梨花: 为白色,喻指须发皆白的年老丈夫; 海棠: 为红色,花色娇艳清丽,喻指红颜年少的妻子。 梨花压海棠,白发配红颜,指的就是老夫少妻梨花压海棠,风趣幽默又巧妙暧昧。 一枝梨花压海棠原作“梨花一枝春带雨”,出自白居...

  13. 发布

    《过街楼米丘林公寓》

    过街楼在新、老式石库门群里多见。 公寓底下能堂而皇之的穿越,罕见。沿街一字排开狭长的米丘林公寓,门口的牌子是复兴中路518弄。过街楼往里走,门牌显示的却是香山路1弄(看不懂)。 坊间传说这一地块曾经是俄侨聚集的社区,公寓名字的命名为白俄植物学家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米丘林。 网上请教了薛里勇老师。曰白俄在旧法租界活动的时间不长,兴师动众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米丘林翻译成米其林或许会更贴切,不过民间又会有新的...

  14. 发布

  15. 发布

    《旧时王家堂前燕》

    人类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 《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有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的深衣式,里面有没有短裤不知道。再后来,我们就有了衣裳。上曰衣,下曰裳。 图片为回搬后斜土路王家堂寻觅。 老人们能口述历史回忆过去的人所剩无几。王家堂有过献堂会,有过经言小学,杨绛女士以前在王家堂耶稣会所办的启明女校读过书。 云想衣裳花想容,...

  16. 发布

    《王家堂啟明女校&钱钟书夫人杨绛》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从90年代开始,除了基本保留了上海的门面,外滩这一最后的红线之外,基本无从谈起。 宛平南路徐家汇花园地块,早些年还有绞圈房存在。斜土路王家堂也是拆光后回搬,老人们能口述历史回忆过去的人所剩无几。王家堂有过献堂会,有过经...

  17. 发布

  18. 发布

    《上阶沿路牙》

    以前只听说过门牙,没听说过路牙。 路牙泛指用凿打成长条形的石材、混凝土预制的长条形砌块或砖。铺装在道路边缘,起保护路面的作用。 北方人说路牙叫路崖子、马路牙子或道牙子,上海人是不是叫上街沿? 水门汀上阶沿是街边上高起的地方,走路要当心别跌着会提醒一下用的词。 人行道基本都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要高一点,所以相对马路来说是上阶沿。 但是说上阶沿就是人行道,则完全不对了。

  19. 发布

    《红砖崇德女校前身今世》

    如果说当年男子中学----徐汇公学让人啧啧不已的话,经言小学女子寄宿生不但是引领潮流,更是开启了中国女子学校之先河。 衡复区天钥桥路上的第四中学,在建校之初并不叫现名,她是经过了多次校名更迭后才有了今天的称谓。 清同治六年,天主教耶稣会苏司铎创办的小学,从青浦县横塘迁至徐家汇王家堂,有学生五六十人。学校招收教中女子寄宿生,开启了中国女子学校之先河。 初创时注重中西文化的嫁接与融合。采用双语制教学除经言、教...

  20. 发布

  21. 发布

    《作业订正》

    以前看西方人画的插图,耶稣之前出身的人在炼狱排队等候耶稣带他们上天堂,没看明白。懵懵懂懂的说耶稣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网友Tinman说那天发的照片文字有错。耶稣是是人子,祂是上帝行走在人间的圣子,上帝创世的时候并没有耶稣。 正解是: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谢谢,终于搞清楚了上帝和耶稣的关系。

  22. 发布

    《魔都楼梯》1

    魔都楼梯,在我来说应该是窗户以外的第二爱好。 不管楼梯有多长,只管踏上第一个台阶,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成功好比楼梯,机会是护手能力是踏步。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虽然每次我都很期待滚楼梯,因为这样可以有三秒钟的休息时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走魔都老房子的楼梯。

  23. 发布

    《海派文化水塔之家》

    以往谈到海派文化总是高大上林林总总,今天说说很具烟火气的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海派建筑改造文化。 上海某个平行世界的半空中,某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家,30多平承纳着一家人衣、住、吃、行的所有内容。 老式居民区红砖、红屋顶之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水塔,高度相当于普通房子的7楼。水塔下大上小,越往上面越陡,全部使用面积大都为30平。 水塔之家上海有多少,没人统计过。 家里的马桶直对着通往卧室的楼梯,楼主每次回家先进...

  24. 发布

    《红砖圣依纳爵公学的影子》

    一个世纪前, 国人大部分适龄孩童还在私塾诵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圣依纳爵公学已经在徐家汇悄然启动了。 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的圣依纳爵公学,即今天的徐汇中学。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最早教会学校,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1849年,江南遭遇水灾徐家汇地区把无力抚养的孩童送到徐家汇天主教堂,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慨然接收,临时拨茅屋数间以作教室。 1850年,孩...

  25. 发布

  26. 发布

  27. 发布

    《修士室&衡复藏书楼》

    昔日的上海宗教场所有不少,有规模、有文化含量的当属徐家汇。 她之所以被称作东方的梵蒂冈,是那里有一个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 1847年3间“修士室”竣工落成用以藏书,她是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后因藏品渐丰需要扩大空间,原有的平房改建成两层楼房。下层用作藏书室,并在楼东北侧新建3层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 如今我们看到的藏书楼西南楼,就是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 1897年,原先的两层楼房拆除...

  28. 发布

    《衡复献堂会》

    徐家汇,集现代、海派于一身。 东起宛平路,西至宜山路,北起广元路,南至零陵路。当年徐家汇,被称作东方的梵蒂冈的原因,是那里有主教堂、圣母堂等宗教氛围比较强,商业不发达的区域。 中国人对修女没有多大印象,最多也是虎口脱险里面法国人描述的不靠普的嬷嬷形象。 对尼姑则是有好感的。 英国排名的十大防身冷兵器,咏春拳为第一位。坊间传说咏春拳的创始者是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当年兵荒马乱尼姑在外不...

  29. 发布

  30. 发布

    《苏格兰人Sean Connery》

    每个时间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 康纳利出演《诺博士》的时候32岁,《From Russia With Love》是他主演的七部邦德片中最喜欢的一部。 我爸这辈人喜欢的是007系列。 《金手指》、《晴天霹雳》一部比一部卖座,康纳利是当年英美两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之一。 1971年拍了《永恒的钻石》后肖恩坚决不再干了。 1987年《铁面无私》荣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 2003年后,康纳利淡出影坛,没有出演过重要角色。 78岁生日时出版了...

  31. 发布

    《上海梵蒂冈的礼拜天》

    (1)序乐、(2)入堂式、(3)宣召、(4)唱诗、(5)祷告、(6)宣信、(7)启应经文、(8)诗班献唱、(9)读经、(10)证道、(11)奉献、(12)培训班献唱、(13)祷告、(14)堂务报告、(15)唱诗、(16)主祷文、(17)祝福、(18)阿门颂、(19)退堂式。 圣依纳爵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宣统二年告成。最大的天主教堂,巨大的空间可容纳近三千人同时做弥撒。 红砖、钟楼,使门窗为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

  32. 发布

    《蒲苇&蒲汇蒲堂路马相伯旧居》

    浜、塘、河滩边生命力最强的莫过于蒲苇,滨江滩涂上到处都是。 蒲苇: 银白色。国外著名的观赏草,多用于园林绿化或岸边栽植。 羽毛状圆锥花序修长美丽,更显壮观而雅致。株高120cm叶聚生于基部,长而狭边有细齿,圆锥花序大羽毛状。 阳性,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亦耐寒;适应性强,不择土壤既耐水湿,亦耐干旱,具有优良的生态适应性和观赏价值。 对土壤要求不严,易栽培管理粗放,可露地越冬。 春季可分株繁殖,秋季分株...

1 ... 22 23 24 25 26 ...
  共241页 到第